当来到一个新的城市,有人会去逛博物馆、有人会去逛风景区、还有人会去逛书店。但如果你想了解这个城市中平的市井生活,没有什么地方比菜市场更合适了。 看看新鲜水灵的蔬菜、香气十足的卤味,看看巧舌如簧的小贩、精打细算的大妈,挨挨挤挤的穿梭于人群中,感受这个城市最有温度的一面。 菜场是许多武汉人一天生活的开端,退休的爹爹婆婆和操持家务的小嫂子总是在大清早准点光顾菜场,带着新鲜的食材和热气腾腾的过早满载而归。 辛作的上班族,也会在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菜场,买上两把青菜,回到家做上一顿迟来的晚餐,温暖一下冰冷的胃,慰劳一下辛苦一天的自己。 虽说现在的许多人,可能更习惯到超市去买菜,但菜场里的鱼肉腥味、瓜菜味配上小贩的吆喝声、主妇的还价声,这里奏响的都是最平凡的生活旋律,却是大多普通人能听到的最动听的生活乐曲。 在武汉,三弓菜场可谓是响当当的菜场巨头,多少住在汉口、光谷的爹爹婆婆不远万里来到青山买上满当当的食材,再心满意足的推着小车满载而归。 在这里四个大型批发市场相拥而立,三弓从中将其隔成西东两区,西至园林、东至建设二,这长长的几条街连成一串,这是武汉市市内最大的菜场之一。 每天凌晨就有小车开到这里来买菜运货,到清晨六七点之后,基本就是来买菜市民的天下了。小编刚走入市场就被惊到了,不管是菜场中还是旁边的弄巷里,人头攒动,买菜的顾客东挑西选,卖菜的小贩可劲吆喝,满满都是一副市井生活的画面。 这些小贩多数都是从天兴洲、孝感这些地方赶来,也有一些住在附近的居民,将家中自己栽种的小菜拿到市场来卖,即便有些小摊被挤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只要你的菜新鲜,就依然能受到买菜人的青睐。 武汉这个以美食著称的城市,在如此热闹的菜市场中当然隐藏着最平价却又真正好味道的市井小吃。小编在其中没逛多久就颇有收获,一个来回下来手上就已大包小包提满了吃的。这里的小吃并不全是远近闻名的名店,有街坊口中的“每日必备”,也有藏于回忆中的“儿时味道”。 在三兴市场内,远远就可以看到一家卖馍馍的店排起了长队,店内的蒸笼都快垒到房顶了,老板是山西运城人,将甘肃地区传统的罐罐馍带到了武汉。 这种罐罐馍是甘肃泾川地区特有的小吃,与咱们武汉的馒头相比,口感更有韧劲,皮薄层多,就算凉了去吃也不会粘粘,相反那种香甜还更浓厚。 除了传统的白馍,店里还有玉米、荞麦等杂粮馍馍,老板说她家的杂粮馍全部是用的纯正粗粮,绝不添一点色素,也许是老板做生意的这种实在,让她的店在武汉的馒头界也闯出了一些名声,现在已经是开到第三家分店了。 很多在武汉的北方朋友,往往一买就是五六十个,周边的一些街坊也爱上了这种有嚼劲的老面馒头,门前排队是常态。 孩提时代,逢年过节家中桌上总会摆上些花生瓜子以及焦香的红薯片,大人们嗑着瓜子聊着天,孩子们咬着几块薯片子互相玩闹,这样一种幸福已随着时间过去。但小编在三弓菜场,却碰到一位挑着担子叫卖红薯片的小贩。 老板是湖南人,这种红薯脆片是长沙当地特产,先将红薯蒸熟、剥皮、切片、烘干后,再放到特殊的砂砾中进行翻炒。这种砂炒的的红薯片,比油炸出来的更香也更加松脆,就算放上一个月也不会受潮。松脆的口感加上红薯的香味,配上砂炒出来的淡淡焦香,仿佛又寻回了孩提时代记忆中的味道。 在菜场中闲逛的时候,小编看到有一位大姐拿着小锤子在细细的敲打一块糖砖,上去问到才知道,大姐是东北人,这是她们家乡特有的梨膏糖,与上海驰名的梨膏糖同名,但口感功效却大不相同。 由梨汁、萝卜、良姜、川贝、等多种中药材熬制成浆,再缀入冰糖凝结成大块糖砖,相传是唐朝贞观年间,宰相魏征为老母亲治愈气管炎的良方。吃的时候用锤子将糖砖敲成好入口的大小,放入口中慢慢含化,对咳嗽、气管炎、哮喘等症有极好的缓解作用。 小编吃了一颗,入口清凉,甜味之余带了一丝中药特有的淡淡苦味,糖津入喉的确是有种清爽通透的感觉。而且这种含了一丝中药味的特殊味道,相信很多人还会喜欢。 不过在菜场中逛得开心的你是否注意到,有那么一群在菜场里的人,起早贪黑不畏寒暑,手持一杆秤,做的是最小的生意,赚的是角角分分。 小编在建一车站一下车就遇到了一位摆摊卖报的婆婆,清晨的武汉寒意颇深,婆婆面前摆着一个小小的摊子,放了为数不多的,身旁的小推车里坐着婆婆的小狗,一起陪着婆婆在寒冷的街头卖报。 婆婆告诉小编,她今年已经67岁了,在这边卖报已有9年了,每天7点至9点,将拿到并不多的卖完后还要到青山多个小区去送。年近古稀本应是颐养的年纪,但是婆婆却说,两个孩子都各自成家,家中只有自己一人。 武汉刚过了一个极冷的冬天,虽已渐渐转暖,婆婆脸上和手上的冻疮却都还未好,但仍在卖报之余织着毛衣,谈起这毛衣婆婆笑着说着是给家中的外孙织的。来来往往人挺多,虽说往前不远就有一个大的报亭,但很多人还是会停下来在婆婆这里买份。 “我67岁了还不算年纪大吧?在家里也待不住,出来卖报活动活动身体,接触一下外面的人,挺好的。”脸上手上都是冻疮,但婆婆笑起来却显得很舒心。 在生鲜区,一位卖鱼的中年男人显得格外不同,别的小贩都是吆喝着叫卖,而他脸上总带着谦和的笑,说起话来也慢条斯理。小编了解到,张师傅夫妻俩都是洪湖人,在三弓菜场卖鱼已六年多了。全年无休,每天凌晨12点就要到白沙洲市场装鱼,再趁着月色将鱼拉到菜场中。 今年武汉的冬天很冷,一月份连续暴雪,但是张师傅却也没拉下一天生意,日日如此。卖鱼挣的是辛苦钱,除了每天起得非常早,而且又脏又累,一天忙下来都吃不了个安稳饭。早晨中午忙得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到后半晌才能轮换着吃一下午饭。 说到辛苦张师傅本人却不这么觉得,“这么多年下来已经成习惯了,都是过生活,趁着还能干,多给孩子攒点钱。” 一个菜场里,藏着最市井的烟火气息,藏着经济实惠却无比美味的小吃美食,也藏着那些或辛酸或暖心的物故事。 这里是人与食材的初遇场所,也是人流涌动充满生活情味的集散之地。也许菜市场没有超市那种干净整齐,但是一个小小的菜市场,也许平淡无奇,却蕴含了多少这座城市积累下的人情世故、脉脉温情。 魏伶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