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图 原标题:李克强与施一公有关“大脑”的深入对话 桌子上摆着蛋白结构模型、高倍显微镜下放着以微米计的晶体、实验室里是离心机等设备4月1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进行了一趟结构生物学的“旅行”,“向导”则是中科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施一公。 这趟别具一格的科学之旅可不是简单地走马观花,总理不仅关心人类大脑健康的科学研究,更关心世界顶尖团队“大脑”人才的发展。“你们的研究对人类大脑健康意义重大。屠呦呦已摘得诺贝尔,那是几十年前上一代科学家奋斗的结果,相信你们会创造不逊于前辈的业绩。”总理勉励道。 你们研究大脑的更需要依靠“大脑” 一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彩色家伙是此次“旅程”的一大景点。这个放大了3000万倍、学名是-分泌酶的彩色被广泛认为是阿尔兹海默病症发病的重要调控蛋白。 去年8月18日,施一公率领的团队在《自然》在线发表文章,建立其原子分辨率三维模型,为理解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理提供重要基础。 在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施一公告诉总理,由于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不断突破,从心血管疾病到癌症现在都有一些有效的疗法,而对于俗称老年痴呆症的阿尔兹海默症,“基础研究还远远不够,我们对病因知道得太少了”。 他们面前的电视屏幕上,正显示着一串数字:世界有约4700万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患者,我国就有约500万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但由于预防治疗手段不足,缺乏特效药物,该疾病逐渐有发病年龄提前、发病人数增加的趋势,不但给病人及家属造成极大痛苦,同时也为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我的实验室在过去9年的时间里,主要研究从水平来解释为什么阿尔兹海默症会发病。”施一公对总理说,“这也是今后诊疗的关键。” “你们也是在寻找靶点,跟治疗癌症一样?”当得知该团队下一步将顺藤摸瓜,弄清发病机理,并和制药公司合作时,总理很感兴趣地问,“何时开始筛查药物?” 李克强还极为关心科研经费中“人头费”比例的问题。“你们研究大脑的更需要依靠大脑啊!”他指着施一公身后一众年轻教授说。 虽然平均年龄不到40岁,这些“大脑”可都是业界“大佬”。仅2015年一年,这支研究团队就在《自然》、《科学》、《细胞》等上发表论文11篇,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多项世界级研究。 “科学家更需要,国外不怎么管这个比例,不像我们国家。”施一公告诉总理。据介绍发达国家一流实验室则至少在50%以上。 “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人头费管得太死,很难吸引一流人才。”总理指出。他进一步要求,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充分调动“大脑”们的积极性。 现场图 希望“大脑”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争做全球领跑者 离心机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结晶工作站的机械臂正运行,穿着白大褂的学生正在做克隆等生物实验当李克强步入中心实验室,看到的是这样一幅忙碌场景。 一台电脑上正在演示的剪接体的三维结构吸引了总理的注意。去年施一公率领的团队在《科学》同时在线发表了两篇研究长文,宣布首次捕获了真核细胞剪接体三维结构,标志着人类对生命过程和本质的理解又迈进关键一步。 当得知这一离不开大学拥有的世界最大冷冻电镜系统时,李克强立刻问:“应用的效率怎么样?是24小时吗?” “对,24小时,很多学生都在排队。”施一公回答。 李克强还透过一台高倍显微镜,看了一个长200微米、宽10微米的晶体。“可以找到突变的时间节点吗?”李克强询问道。 施一公介绍说,得到原子分辨率的结构对下一步研究非常重要,而结构生物学家正是借此来了解疾病和生命过程最根本的道理。 他还告诉总理,自己的实验室正在跟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基础研究机构展开学术竞争和合作。 “你们的研究事关人类大脑健康,希望通过更加灵活的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汇聚高端大脑,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争取做全球领跑者,为我国13亿人甚至全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在这趟科学之旅的最后,李克强勉励这些从事大脑研究的“大脑”们。 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