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5月30日电()“SKA是人类迄今为止计划建造的最宏伟的天文观测设备,汇集了天文学、无线电、信息、通讯、计算机、机械制造等领域的最新科技,将对自然科学和人类文明作出划时代的重要贡献。”在29日举行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全体院士学术报告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武向平向描绘了天文观测的前沿方向。 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备受瞩目。在两年多的调试期内,先后发现50多颗脉冲星候选者、首次发现毫秒脉冲星并得到国际认证。对此,武向平指出,“FAST保持领先地位,大概只有十年时间,一旦SKA建成,不管我们愿不愿意,FAST的领先优势终将被其所取代”。 从FAST到SKA,天文观测将有哪些突破?对此,武向平介绍,当前,全球的射电天文学家已经着手建造下一代的超级射电天文望远镜: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即Square Kilometre Array,SKA。SKA将由包括中国在内的十多个国家共同建造、联合运行和管理。“SKA将承载射电天文学未来50年的发展命脉,有望克服包括FAST在内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的缺陷和不足,同时希望获得更高的灵敏度、更大的视场、更高的频率、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更高效的巡天能力等。” 作为SKA的主要国之一,中国SKA科学团队经过论证,确立了探索“第一缕曙光”和搜索脉冲星的两大优先领域,期待直接第一代诞生和再电离的身影,同时,为发现超大质量黑洞及其并合过程引力波辐射作出主要贡献。 据武向平介绍,除了两大优先领域,中国SKA科学团队制定了若干重要突破方向,包括将充分利用SKA极高灵敏度和大面积巡天优势,检验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特性;将利用SKA快速巡天和极高时间分辨率的优势,极端的秘密;将绘制从星云到大尺度的结构,追溯各层次的起源。 记者了解到,中国SKA科学团队由11个科学研究课题和150多位天文学家构成,将由中科院牵头,联合高校和各研究院所在多年建设、运行和参与中外天文射电装置的基础上,广泛深入开展实质性的国际合作。“作为SKA的主要国之一,中国将以大国的风范和责任,以及对卓越科学目标势在必得的追求,在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主导作用,获得丰厚的科学回报。”武向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