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纪90年代,NBA传奇主帅Pat Riley就预言,篮球运动会在未来打破的划分,五名球员都有着2米06左右的身高,并有着无所不能的身手……这一切在当时看起来有些天方夜谭,但在差不多三十年后的今天,LeBron James乃至Kevin Durant等新一代巨星,逐渐让Riley的预言成为现实。 而相比篮球运动在竞技风格上的进化与更迭,“神算子”的畅想其实在球鞋的世界中更早便被Nike所实现——1995年,他们推出了专为全能型球员打造,并在之后二十年多年里和Force、Flight并肩而立的Uptempo系列。在近期的栏目中,笔者将分三篇的内容,来和大家共同回顾Uptempo系列颇为有趣的发展历程。 说起Uptempo,或许大多年轻一些的消费者都会首先想到著名“大Air”,也就是那双诞生于1996年的经典鞋款Air More Uptempo。近年来近乎疯狂的复刻,加上Supreme版本的推出,让这双由Wilson Smith III设计的大气垫篮球鞋越来越成为Old School潮流的代表。 在当时人们的眼中,Charles Barkley这样的重型凶器,无疑是对于Force强悍力量与风格的完美体现,而Flight系列的代言人则多是Gary Payton和Jason Kidd这样灵巧的外线组织者。作为锋卫摇摆人的Scottie Pippen,虽然也曾在早年间穿着过不少Flight产品,但他高大的身躯,以及时不时篮筐的劲爆球风,至少和当时Flight系列的轻巧风格多少有些出入,但若让他穿上粗犷的Force球鞋,那份飘逸轻灵多少又会被折煞几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在1995年,穿上了这双Uptempo系列的开山鼻祖,Air Uptempo,一个简单的名字,一双同样简单的球鞋,却了一段并不简单的故事。 Scottie Pippen究竟有多么全面?在针对90年代整整十年的技术统计中,Pippen在得分、篮板、助攻、抢断这四项关键数据中,全部排在联盟前20位。直到现在,球迷们依然会用Pippen作为标准,来衡量一名球员在攻守两端的全面性。 换句话说,在那个还不存在LeBron James的时代里,Pippen就是全能型球员的完美模版。而作为针对全能型球员推出,并由Pippen穿着的球鞋,Air Uptempo在造型上并不复杂,后跟的开窗式Air Sole也称不上豪华配置,只是鞋舌上的五向箭头Logo令人眼前一亮,或许这种稍显保守的做法,正是代表了Nike对于Uptempo系列最初的尝试。 关于这款球鞋,它最大的卖点无外乎两点:首先便是命名上的Air Max²,体现出它如同先前一年的Air Max² CB 94,采用了后跟270度开窗的双气室Max Air,外底可视的内核部位采用了5PSI的低气压,柔软舒适,而侧面可视的区域则是25PSI,高气压带来更好的回弹效果和稳定性。另外一个特点则是它与NCAA名校,“蓝魔”杜克之间的关联。回首Nike历史,以NCAA球队作为主题而设计的鞋款,除了远古时代的Terminator与Dunk,最著名的便是这双Air Max²Uptempo。 相比Air Uptempo,Air Max² Uptempo具有更华丽的设计风格和更高端的科技配置,这也是它迄今仍被许多人视为“Uptempo三部曲”之前,最著名的大气垫球鞋之一,但从产品定位的角度来说,它的成功背后,却也了不小的问题。 抛开杜克将士们不说,Air Max² Uptempo在NBA赛场上大多数代言人,譬如Alonzo Mourning和Chris Webber,都是纯粹的内线大汉,名副其实的Force系球员。他们的穿着,自然是对于Air Max² Uptempo实战性能的认可,但相比同期的内线球鞋,Air Max² Uptempo却似乎有着更好的减震性能与更厚重的,这样的多少有些了Uptempo系列原本的初衷。 那么哪双球鞋在那个年代里更能代表Uptempo系列的特点?有一双经典作品,它在诞生初期并没有被归入Uptempo家族,但代言人的全面身手,以及经典的科技配置,让它其实在那个年代里成为了Uptempo球鞋在高端领域的完美,那便是Air Max Penny。 作为NBA历史上少有的大个控卫,Anfernee Hardaway的优雅、天赋,以及全能身手毋庸置疑。而在他的首款签名鞋上,前掌Tensile Air(之后更名为Zoom Air)与后跟Max Air的组合,被很多消费者视作为全能系球鞋的完美科技,而轻量化兼备性的鞋面设计,在那个年代也近乎无懈可击。 我们首先把目光聚焦到Air Max Uptempo,即Nike历史上首款前后掌可视气垫的篮球鞋身上。作为一双继续由Scottie Pippen代言的高端产品,它在保留后跟270度可视Max Air的同时,也在前掌采用了可视气垫,结构亦如当时最为热门的级跑鞋Air Max 95。全掌气垫的加入,大大加强了鞋款本身在视觉上的冲击力,但从性能上来说,前掌过高的离地间距,却让它多少和全能定位有些渐行渐远——看看它的穿着者们,除了Pippen本尊,在公牛队中除了大个子前锋线摇摆人Toni Kukoc,就是替补中锋Bill Wennington…… 在长人林立的穿着者中,最典型的例外,或许也最能让Air Max Uptempo体现全能的,便是湖人队的组织后卫Derek Fisher。无论是元年版本还是之后的复刻,在职业生涯末期签约adidas之前,他曾在许多个赛季中穿着Air Max Uptempo——相比大体重后卫选手对于减震性能的需求,我们更愿意将Fisher对于Air Max Uptempo的偏爱,上升到的层面。 在文章的一开头,笔者已经写到,在Uptempo家族中,没有任何一双球鞋可以在知名度上与Air More Uptempo比肩。这其中的原因,既有近年来Nike不遗余力地以新版本、新配色对其进行复刻的商业运作,同时也离不开产品本身的经典。 关于Air More Uptempo诞生的台前幕后,我们曾在去年采访了缔造了“大Air”的传奇设计师Wilson Smith III,球鞋诞生幕后的种种故事已经在有关内容中呈现,在今天简要的历史回顾中,就不再赘述了。 总之,Air More Uptempo无论是在当时,还是放在今天,都是一双足够疯狂的作品,它将Nike对于Air科技的狂热演绎到了极致,搭配正值巅峰的Scottie Pippen,共同缔造了公牛王朝中最令人感到荡气回肠的72胜史诗赛季,以及Pippen和队友们同样摧枯拉朽的亚特兰大奥运会。 Air More Uptempo的过于强势,让许多并没有经历过1996年那个黄金年代的年轻消费者们,或许并不了解,“大Air”在当年还有着一位设计如出一辙的兄弟鞋款,Air Much Uptempo。 从鞋面上就可以很容易地看出,Much与More的差异,前者在采用类似鞋面设计的基础上,仅仅在后跟部位采用了小体积的可视Air Sole,而非全掌可视的Max Air。相对轻巧的脚感,也符合其代言人Gary Payton的球风。而“手套”本人与Pippen在奥运会上的夺金,真正意义上让仅仅诞生两年的Uptempo系列达到了顶峰。 不得不说,在产品在设计与科技上进入黄金年代的同时,Nike以及其他很多品牌对于当时重点球鞋在命名上却颇为混乱。譬如在1997年,Nike便几乎在同一时期,上市了两双分别命名为Air Max Uptempo 3和Air Uptempo 3.0的球鞋(他们甚至还在足够现代化的2010年推出了Zoom Uptempo 3.0),还推出了一双命名上非常容易与Air Max Uptempo混淆,由年轻设计师Ken Link打造的Air Uptempo Max…… 当然,我们先从这些奇怪命名中名声最强,也是“三部曲”最终章的Air Max Uptempo 3说起。它除了将Max Air真正实现了全掌,更确切说是通掌可视化——不过你万万不可被这如同踩在云层之上的视觉效果所,无论是元年还是复刻版本,全掌Max Air的高气压都让Air Max Uptempo 3脚感颇为生硬。而除了科技上的进步,它也和许多诞生于1997年前后的鞋款一样,采用了TPU贴片进行装饰,其中底部位独特的点缀也为它在中国赢得了一个广为人知的绰号,“水滴”。 Air Max Uptempo 3的大获成功,不仅让Nike在之后加大了对于Uptempo整个系列新产品的推出力度,也直接影响到了Uptempo系列首席代言人Scottie Pippen的签名鞋——在之后诞生的Air Pippen 1上,便直接嫁接了Air Max Uptempo 3的大底。节约成本固然是最重要的原因,但Pippen此前对于大气垫球鞋的功勋地位,也同样不容忽视。 但是,就在Air Pippen 1这双自己掌握了更大话语权的签名鞋上,Pippen本人却直接要求Nike在自己的PE版本上取消掉全掌Max Air,换为更贴地的内置气垫——这也就是回到了我们先前说到的问题,大气垫固然可以为产品带来科技上的价值感,但这种往往比Force球鞋更厚实、更沉重的科技配置,究竟是否适合全能型球员,是否能代表Uptempo的风格,或许没有人比Pippen更有发言权。属虎的属相婚配表 除了Air Max Uptempo 3,还有另一双诞生于1997年的全掌大气垫Uptempo球鞋值得特别一说,那便是相比“水滴”更偏重Force风格的Air Total Max Uptempo,这也使得Tim Duncan等一票内线球员成为了这双并不全能的Uptempo球鞋的拥趸。不过当然,凡事总有例外,有些轻快的脚步,注定不会因为Air Total Max Uptempo的沉重而受到丝毫的放缓——如果这个奔跑的人,正是寻觅杀机的Reggie Miller…… 不过高端球鞋在科技上的冒进和定位模糊,并没有影响Uptempo系列在同一时期,于中端市场成功的尝试。或者可以说,Air Max Uptempo 3与Air Total Max Uptempo固然名声在外,但一些与他们同期的中端款式,或许更符合Uptempo全能系球鞋的定位。 譬如这双曾经出现在Kevin Garnett脚下的Air Uptempo 3.0,前Zoom Air搭配后跟Max Air的科技组合兼备贴地、启动与缓震性能,而那时的Garnett,也是联盟身手全能的超级新星。 有趣的是,Tim Duncan和Kevin Garnett,这两位风格迥异,却一时瑜亮的超级大前锋,在职业生涯初期,通过Uptempo球鞋的选择,体现出了自己在球风上的特点。而在Air Hype Uptempo上的同时穿着,则无疑体现出了这款中端球鞋在全能属性上的卓越。实际上,除了在遥远的NBA,这款国内定价690,并采用后跟可视Air Sole的球鞋,也是笔者身边不少好友在年少时期的Nike记忆。 两双远称不上热门的球鞋,背后却是当时初出茅庐的设计师Ken Link。在之后的十几年中,他成为了新世纪最成功的球鞋设计师之一,并且也在Uptempo系列在2006年彻底的转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段故事,我们预计会在Uptempo系列文章的第三部中与大家做分享。 此外,在1997年,Nike还推出了包括Air Movin‘ Uptempo、Air Cruz Uptempo、Air Pure Uptempo在内的不少其他中端乃至中低端鞋款,也许它们并没有如同Uptempo“三部曲”那样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以及Scottie Pippen和Kevin Garnett这样的超级球星坐镇,但它们在第二梯队的涌现,不仅扩充了Nike篮球鞋精密的矩阵规划,也说明了Uptempo家族在当时的兴盛。 笔者对于这款球鞋的偏爱,不仅是由于Nike从此刻开始逐步放弃了全掌Max Air在扎根于Uptempo血液中的执念,更是因为它领先于时代的鞋面结构。如果你尚且不能理解笔者的想法,那么不妨去对比一下实战性能出色的Air Jordan 28 SE,便可以了解到Air Fly-By U Uptempo在鞋面设计上的超前。也许,唯一没有让它在当时大红大紫,也没有让它被后人传诵的原因,只是因为它在代言人方面的缺失。换言之,如果它以某位一线球星签名鞋的身份登场,或许将获得更大的成功。 于是,一项全新的科技,一组全新的代言团队,一个属于新世纪的Uptempo系列,将在下一期栏目中重装登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