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当年,篮球陈廷敬后人铁血时代,初中晚自习,在教室拿手机用2G网看着新浪文字直播。科比绝杀啦!屏幕里跳出一行字,上下3层教学楼每个兄弟个个眼里写着兴奋。 对于我们来说,过巴蒂尔的组织队友防守,过诺维斯基一个人大梁干掉三巨头夺得总冠军。 表面看,就是一群比F1重一倍的重型汽车,以300km/h的F1级高速,在圆圈赛道中横冲直撞。 由于赛车车轮被车体罩住,碰撞接触时更安全。不像F1车手好学生一样小心翼翼,NASCAR车手更像是战士,毫不退让,死也要死在冲锋的上—— 上世纪20年代,美国禁酒,私酒泛滥,酒贩子为了逃避的追捕,不断改装增加汽车马力,在面飞驰人生。 当时没有任何统一的比赛时间和合理的规则,比赛只是在乡间零散进行,车手的利益和生命完全没有保障,参与者仍然不少。 甚至有人主办方组织比赛,卖了门票,车手参与完,夺冠了却发现主办方卷铺盖到下一个城市去继续骗钱了。 1948年他注册了NASCAR并且定下了比赛规则,确立比赛日程和标准的冠军励机制,明确导向。 比赛正规化后,汽车厂商也看到了商机,一边帮助车队提高赛车性能,顺带宣传销售冠军车型,形成了新崭崭的商业模型,周末比赛,周一卖车,打得一手好牌。 作为创始人「Bill France - 比尔・弗朗斯」深知NASCAR就是要快,要猛,要狠。但不标准的赛道满足不了这帮热血与疯狂的观众。 4公里长环形赛道,只是一个简单的椭圆,全部柏油面。为了防止弯道将赛车甩出弯心的巨大离心力,让汽车拥有最大弯道速度,赛道特意向内倾斜,最大角度31度,成为一个立体赛道。 这种简单的的赛道设计被欧洲F1车迷们纷纷嘲笑,认为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土人没本事造出能兼顾弯道的真正赛车,只能在傻傻的环形赛道上兜圈圈。 简单的赛道设计让车手可以连刹车都不用,只需考虑怎么达到最快。之后几年赛道速度记录被不断的刷新。 看似足够宽的赛道在极高的时速下,从内侧赛道滑到最外侧也只需轻轻抖动下方向盘。稍有不慎,赛车就会冲入草地或者撞上围栏,当即退赛。 拿倾斜度来说,立体赛道使得左右两侧的轮胎在入弯时承受的压力和磨损截然不同,甚至单个轮胎不同磨损都不均匀,从弯道回到直线上,不平衡的磨损会继续影响直线加速,全靠车手把握。 赛道上的轮胎碎屑残留量,空气温度,湿度...随着比赛时间推移,每一圈都会有细微变化,在300多公里每小时的时速下,被一再放大。 每辆车发动机排量和大小有严格,甚至体重低于200磅的车手,要求车里一定要加装配重,达到人人平等,防止赛车手减肥提升人车性能。 车型空气动力学数据基本相同,为了公平,赛车在每次比赛前后还会进行全方位的激光扫描,测定风阻。 只要发现超过风阻系数的改装,就会整改甚至退赛。车手自己也常抱怨,前10名的赛车真的区别不大。 时速300公里极限状态下,空气也成为决定的关键。半吨重的汽车过弯侧滑时,形状就像飞机的机翼,非常容易飞起,酿成事故。 1987年赛场上,NASCAR最高时速被刷新到340公里,同年赛道上,一辆赛车也因为追求更高的速度从赛道上飞了起来。撕裂了100多米防护网,大量破碎的零件飞向了观众席,5名观众光荣挂彩。 为了防止车手们太浪,主办方只得强制要求所有的赛车在发动机的进气部分安装了限流孔板,发动机功率,还在车顶加装了空气动力学部件,避免汽车失控离开地面。 比如现在的最新赛车,外观能通过检测,当车速达到300公里每小时,车门部分会被风阻压进去,整个车变窄几公分,从而降低风阻,达到更高的速度,这都是提前设计好的,非常讲究。 以最基础的换轮胎为例。NASCAR和传统轿车一样,每个轮毂有5颗螺栓固定,换一套轮胎要拧40颗螺栓,主办方只有2个人能上手。 在分秒必争的赛场,每秒钟赛车便可飞跃半个足球场的长度,为了赢得时间,机械师1.2秒之内要用机器卸下5颗螺丝,手速快得吓人,否则队友。 作为一项男人的运动,NASCAR的与狂野不仅体现在赛场,也让每个男人参与进来,雄性讲究一起吃肉一块喝酒。 观赛期间,一向神秘的车队工作向观众,你能听到车手与助手的沟通,看到运动员的表现,更加直观的参与比赛。 只要有驾照,身高体重达标,花几百美元还可以上赛道,经过简单的培训之后,开着实战赛车飙两下,副驾驶的车队人员全程为你指导和和分享历史,还有专人给你摄影,配套服务。 这就像让你穿着科比全套装备在斯台普斯球场上打一节,身边的队友不是加索尔就是费舍尔,这感觉花多少钱都值。 你能看到当年在赛道车祸去世的赛车手,儿子子承父业又回到了赛场;还是当年父亲的车队,还是父亲赛车的进化版,穿过当年夺去父亲生命的弯道,得到冠军。 男孩们小时候被父亲带去现场观看NASCAR,看到精彩的碰撞和超车,耳朵里灌满V8发动机的轰鸣声,感受科技和经典粗犷的赛车文化。 忙碌专业的工作,急速的体验,荷尔蒙的分泌,兴奋地讨论如何成为世界最强,再看点男人之间的感人故事。 NASCAR赛事给观众带来的价值远远大于比赛的结果,热血、坚毅的爷们气质就这么被培养传承的。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或对版权有所疑问,请邮件联系s。我们会尽快处理,感谢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